食品安全改革意见出台,G7助力食品供应链智慧升级

2019-06-16 16:07:17 61
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,确保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到2035年,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运行有效,食品安全状况实现根本好转,人民群众吃得健康、吃得放心。

民以食为天,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强烈,对食品的追求正在发生变化,从要吃得饱转变为要吃得好,即要求食品安全、营养、健康。作为物联网+AI领域的领军企业,G7赋能食品物流行业探索创新智能冷链技术及硬件,打造专属冷链运力池等诸多举措,积极助力食品物流走向标准化、规范化运作,持续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G7智能冷链技术探索:从可视到可控

当前,我国大型专业冷链公司少、中小型冷链企业发展壮大难,食品流通环节有着订单在途盲区、温度安全隐患、依赖人工操作、无运力数据识别等诸多痛点,冷链行业发展受阻。值得关注的是,《意见》中对食品流通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标准,如要求建立覆盖基地贮藏、物流配送、市场批发、销售终端全链条的冷链配送系统,严格执行全过程温控标准和规范,落实食品运输在途监管责任,鼓励使用温控标签,防止食物脱冷变质。

深刻洞察到冷链行业的发展现状,G7凭借深耕物流行业的先进物联网技术、人工智能技术、大数据能力,针对行业需求不断探索智能冷链技术,从仓库到运输到门店,实现全链条温度可视化,保障货品品质。

从田野到餐桌,真正实现全程温度监控。温度,是冷链的核心,如何实现货物从“田野”到“餐桌”的全程保鲜,仓库、干线、城市配送、最后一公里……任何一环节的“断链”都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。为此,G7提供了“端到端”全程可视的综合冷链物流,在“仓库”、“航空”、“干线”、“城配”、“最后一公里”,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产品做支撑,真正实现了对货物的全程可视与全程监控。如与某乳制品企业合作后,在乳制品的运输过程中G7做到了实时监控订单位置,并对晚发率、晚到率、温度达标率全程统计,实现了货物订单的可视化。

在货品运输过程中,一旦派车单数据、实时温度数据与货品温度标准(冻品标准/速冻标准/生鲜标准)存在异常,G7可以支持企业远程控制温度,同时G7还提供“三级报警”以保障货物安全。其中,“一级报警”通过平台、车机端报警,用以提醒监控员和司机;“二级报警”通过APP、邮件报警,用以提醒车队长、质量员、监控领导;“三级报警”通过APP、微信、短信报警,用以提醒车队主管、质量主管、监控主管以及货主。G7不仅能够提供多种报警推送渠道,报警级别也可灵活设置,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。

此外,G7建立完善考核体系、评分机制和淘汰规则,打造专属冷链运力池。通过对派车单、车辆信息、实际时间、计划时间、温度报警、承运商信息,以及客户评价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评,G7不仅可以为客户打造专属冷链运力平台,还可以结合货主的个性化需求,智能识别并推荐精准运力,保障货主冷链运力池的稳定与优质。

运用智能安全服务:立体化严控运输风险

在食品流通销售环节中,除了要做到对温度的全链条监控以保障食品品质,还应该重视对车辆与人的安全管理。在运输过程中,司机超速、超载、疲劳驾驶等不良驾驶习惯,以及路况、车况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,均为潜在事故隐患。对于易遭受碰撞等特定形态的食品而言,恶性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人、车、货带来巨大损耗,也会危害食品质量安全。本次发布的《意见》中就对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,保障生鲜食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。对此,G7积极探索智能安全服务,管控、优化司机驾驶行为,降低运输风险。除此之外,G7还将为货主提供实时监控车辆位置,实时预计到站提醒,实时任务状态变更,实时晚到报警,以及实时大屏显示,并基于G7大数据处理能力为货主提供业务运营分析、运行路线分析、路由规划推荐等服务,不断提升货品运输的时效,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。

深入物流行业长达8年之久的G7,在食品安全领域,坚持创新与发展,从智能冷链技术及硬件,到智能安全服务,逐步渗透深入至生鲜、饮料、餐饮等多个垂直细分领域。借助技术、产品、平台与服务,G7全方位、立体化的保障食品品质和食品流通销售环节畅通无阻,促进食品供应链转型升级,走向标准化、规范化运作,从而推动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。

 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
联系我们